Search

香港人要買布自然熟路去深水埗。除了較為人熟悉的主要材料街,走到欽州街與荔枝角道交界,在一片樹蔭下,布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香港人要買布自然熟路去深水埗。除了較為人熟悉的主要材料街,走到欽州街與荔枝角道交界,在一片樹蔭下,布幕的環抱之中,裡面藏著一檔檔民間自建、俗稱「棚仔」的臨時攤檔,為欽州街小販市場,材料之多樣不遜於外邊地舖。走進裡頭的「五街九巷」,有時要打側身才能穿過;看中哪件貨,也需撥一通電話,讓身在他方的店主趕來。一眾檔販從七十年代臨時經營至今,政府終於2015年提出清拆,將檔販搬遷到通州街臨時街市,官民雙方周旋至今。

七十年代,港英政府為了改善深水埗交通規劃,將汝州街小販移遷到其時市欽州街這個市鎮邊緣,逐漸生成了這個棚仔市集的空間。而在成衣工業還未興起的年代,大眾多到裁縫店訂製衣服,或是跟布販買布自行縫紉,自製家中床品窗簾。這些小販形式的疋頭布行以低價購入尾貨及布辦,因著花款多且能少量購買,深受小市民喜愛;九十年代為了開拓市場,檔販繼而發展出衣服、布品訂製等服務。棚仔如龐大製衣業中一個不顯眼的小齒輪,卻滿足了丁斗市民的日常所需。今時今日仍不乏光顧者,除了有時裝設計系學生,亦有南亞裔族群買布製作民族服飾。

除了見證製衣業的宏大歷史,知築常落&棚仔建築記錄組 及時落區,用小誌將這片錯綜複雜的建築群紀錄下來。發起人鍾志豪認為,棚仔有趣之處,在於空間佈局、檔口配置臨時得來卻充滿智慧,城裡難再有如此公私模糊的場域,容讓民間發揮創意。如檔口延伸出的裁衣空間,檔與檔之間一塊擋雨帆布,或是利用旁邊停車場存貨,自發種植及打理大樹,利用天然綠蔭遮擋陽光,無不展現出空間挪用的機動性。至於棚仔內部密麻麻的空間佈局,同樣紊亂有序,教人會心一笑。小誌團隊成員用上各自建築、園境、室內、藝術、寫作、社會科學的專長,進行空間特性的解構和歸納-有成員以插畫勾勒出棚仔的擺布七式,呈現狹小空間內如何又掛又晾,地盡其用擺放貨品;亦有成員拍下五街九巷,勾劃出走火路線意想圖,以及縱橫交錯得叫人憂心的電力分佈圖。

如此渾然天成的空間,卻因為處於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帶,令公開討論及報導記錄一直有著多限制。如今市集搬遷在即,才成就了這次出版的契機。但認識空間運用是起點,從中關懷小販生態和行業發展,反思城市規劃與街道使用的另類可能,如後記所言,才是民間記錄的意義所在。

#三十三間棚仔 #深水埗 #知築常落 #民間記錄#小誌 #城市規劃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就係媒體」由一群來自傳媒、出版、設計創意、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。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,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。
View all posts